學生事務

20230527加拿大多倫多社工學院曾家達教授 PID實務工作坊訓練
紀錄:王心純
本工作坊由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計畫)與社工系游以安老師「遊戲治療」課程合作,特別邀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工學院曾家達教授,為遊戲治療課程的同學講授知行易徑(SSLD)之理論背景以及基於知行易徑發展出的易徑玩樂(PID)服務模式,讓學生能學習實務工作方面的技巧,並邀請曾華莉社工督導、游翼慈社工師作為助理講師,分享他們運用易徑玩樂在臺灣長者服務領域的實踐經驗,以拓展同學專業知識面與工作技能的增長。
工作坊開始時曾教授先請同學輪流自我介紹,並分享對於今天的工作坊有什麼學習期待等,想透過分享了解同學的興趣,彈性調整課程內容。有同學分享想藉這次工作坊學習如何與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互動、減緩失智症長者的退化,也有同學自述本身不太會玩遊戲,就算拿到好的媒材也不知如何運用,因此想藉由工作坊了解如何用普通、簡易的素材創造一個好玩又有趣的遊戲。此外有同學提及想透過工作坊學習相關的背景理論,做為服務時的支撐,並希望能將這套助人模式帶回工作場域,實際應用在長者身上。而曾華莉社工督導也分享自己學習易徑玩樂(PID)助人模式後,顛覆了對於玩具的概念與想法,並鼓勵同學今天就放鬆心情學習。


(圖1曾家達教授講述知行易徑(SSLD)」理論)
關於遊戲設計的理論,曾教授以歐洲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對於存在與時間的探討,引發同學思考時間概念在實務應用的影響,並說明為何會在短時間內玩很多個遊戲,這個背後的原因就是要顛覆過往的時間經驗,以及時間單元對遊戲設計的重要性。之後曾教授介紹「知行易徑(SSLD)」理論的理論緣起,也說明該理論的三組核心概念「需境特量N3C」、「生活世界六領域6D(6 Domains)」,以及「整全與超越HT」(Holistic, Transcendental),並讓實際同學們實際演練。此外曾教授也拋出許多情境題讓同學思考,同時透過演練讓同學更了解SSLD與PID的運用。


(圖2同學以椅子為道具演練,將椅子視為碰碰車)

(圖3同學演練單獨一人可以如何使用椅子)
下午的工作坊,曾教授在開始時講到世界已進入了後專業時代,讓同學重新思考所謂「專業介入」,認為在課堂、教科書上學習到的,與現實中工作所遇到的挑戰,可能存在著極大的落差,因此曾教授希望同學能轉換思維,重新看待去專業和實務,認為「沒有實務,其他都是虛的」。接下來曾教授講述了易徑玩樂(PID)的研發歷程,與其實施時的實務原則,包括神經可塑性的概念以及在遊戲死亡前把它殺掉,即每個遊戲環節只分配8-10分鐘,藉此維持參與者高度的投入和專注。
後曾教授匯集同學們一整天的學習回饋與想問的問題,和曾華莉社工督導、游翼慈社工師一起回應,並分享各自的經驗與想法。例如有同學想了解更多在實務上的操作與經驗的分享,曾華莉社工督導以自身經驗為例,說明PID模式顛覆團體工作一個活動50分鐘的概念與設計模式,且由於PID的節奏迅速,在實務上長者可能會想再繼續,但工作人員就會直接收掉,並接續下一個遊戲。此外需要視長者的狀況臨機應變,並做彈性地調整,像是在長者可能玩不起來時改變玩法,或者採取備案改玩其他遊戲。另外有同學提問該如何將遊戲串連起來,而游翼慈社工師先讓同學們自己設想如果是他們可以怎麼處理,就有同學分享說可以用劇本的方式串連遊戲,剛好游翼慈社工師也有類似的經驗,她講述之前曾帶過一群奶奶們玩遊戲,當時與奶奶們說今天要來「辦桌」,剛剛奶奶們對「總鋪師」、「水腳(台語,辦桌中總鋪師身旁的幫手,由於工作時常會碰到水所以用「水腳」稱呼他們)」等非常有概念,剛好就用辦桌的方式將遊戲串連起來了。


(圖4曾華莉社工督導分享個人經驗)

(圖5游翼慈社工師分享個人經驗)
最後一天的工作坊結束,同學們對於知行易徑(SSLD)與易徑玩樂(PID)服務模式都有了更多的認識,或許在最初接觸時都稍顯陌生,但經過一天的培訓,對於需境特量N3C、六領域6D或其他操作上的實務原則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這些知識不只可以應用於實習、工作場域,也可融入生活當中,豐富日常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