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活動成果】2021IPAC國際學術交流會議成果

2021-02-20

【2021 IPAC國際學術交流會議成果】  
 
 
2021 IPAC交流會議日期:2021年2月19日舉行, 以線上會議方式進行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以「國際學術交流」作為主軸,邀請社會工作學系為共同參與,將與日本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系簽訂學術相關合作方案,並且與韓國中央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三校輪流舉辦IPAC(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and Academic Conference)研討會。本系林昭吟主任、魏希聖老師、林予安老師共同參與並回應。
 
本系由學士班四年級姚育玲同學進行發表,以下為同學的參與心得:
  • 參與動機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and Academic Conference(IPAC,又稱台日韓研究生學術論文交流會)通常以研究生為參與對象,今年因疫情而有了些變動,諸如參與對象的放寬,讓大學生也能參與發表;地點的改變,改由線上Zoom會議,因此就這麼幸運地讓我也能在大學時期就參與這場學術盛宴!雖說在參與前有些猶疑與不安,但是對我來說,這是一場難得的機會可以累積自己的實力,也是一個新的嘗試與挑戰,讓自己在新的一年有值得慶祝的成就,證明自己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一路走來的努力。
     
  • 準備過程與收穫
       
    準備初期的焦慮感和自卑感隨著英文摘要的繳交期限已悄然截止而不斷倍增,除了擔心自身無法寫出摘要以外,更擔心自身的英文能力隨著年紀成反比而無法負荷,在與魏希聖老師進行多次電話討論及自行翻閱相關書籍後,對研討會愈加地瞭解而逐漸減少了對未知的恐懼,這時才令我發現,真正使我焦慮的原來並非自己能力不足,而是自己什麼都不做卻自以為束手無策。
        準備中期花了較多時間在製作研討會簡報、計算統計的結果,首先要先感謝王群學長教我怎麼跑統計,輔以傻瓜也會跑統計傻瓜也會寫論文而得以產出像樣的統計結果,只能說臭皮匠還是需要諸葛亮,同時也砥礪自己未來也能成為他人的一盞明燈。而製作簡報的過程中,魏希聖老師給了我許多範本參考,並且與我分享學術研討會的形式、簡報呈現的重點,讓我能更快進入狀況,做出符合研討會形式的簡報。
        準備後期較無頭緒的地方在於研究結果的呈現及翻譯英文的過程,在尚未開始之前滿腹愁容、憂心忡忡,然而真正進入該階段時卻發現並沒有預想中的可怕、龐雜,多數時候是自己將恐懼膨脹,忽略了自身具備的能力及身旁的資源,很感謝魏希聖老師反覆的陪我練習、給予我相當多的英文軟體資源,讓我在IPAC模擬大會時較不緊張、更有方向;在正式的交流會議前,我必須再三感謝林予安老師在模擬大會之後即給我許多有用的建議,並且耐心地陪伴我來回修改英文講稿,讓我的講稿達到更高的層次與水平,以及知道自己還有更多的進步空間,與林予安老師討論的時光十分美好,老師會分享自身過往的求學經驗,且不時也給我打氣、鼓勵,更多時候是提供專業的建議與回饋讓我往更高層次邁進。
        在回溯準備的歷程中,我才意識到這場研討會最大的收穫並非發表的結果,而是在準備發表的歷程,那是讓我鞭撻自己進步的動力,並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與指教意識到自己還可以更好、對未來有更實際且高遠的嚮往,願未來的自己可以用更好的姿態與自信再次在研討會上進行發表,讓這一路不虛此行。